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余璇
(资料图)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一头关乎发展、一头关联民生,是名副其实的“关键小事”。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年增长数量达到260万台左右,累计数量约52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左右;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超过190万台,累计数量超过340万台。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与此同时,部分居民小区建桩难充电难、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高速长途充电难保障、乡村充电设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12.4%的消费者认为存在充电桩安装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固定车位、老旧小区场地有限、物业不允许或不配合、基础设施配套不成熟等。
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张祖涛建议,梳理闲置地块、政府投资公共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充电设施建设资源,通过公开市场化手段向社会释放。
星星充电创始人邵丹薇表示,要优先发展“企事业单位有序充电为主、公共快充为辅”的“工作地充电”模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迅速布局充电设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充电设施建设。
此外,强化高速公路充电保障能力、扩大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同样不容忽视。
“应在城市服务半径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强快充桩布局,补足充电服务短板。”邵丹薇认为。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同时还指出,合理推进集中式公共充电场站建设,优先在县乡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场站)、公路沿线服务区(站)等场所配置公共充电设施,并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延伸,结合乡村自驾游发展加快公路沿线、具备条件的加油站等场所充电桩建设。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
着力优化行业规范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7。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存量充电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充电技术迫切需要加快迭代升级。
在邵丹薇看来,应更新完善充换电设施技术标准体系。换电领域由于电池标准不统一、初期投入高等原因,也存在着推广障碍。同时,她还建议,应明确大功率充电技术路线,起草光储充等系统产品技术标准,完善车网互动(以下简称“V2G”)与小功率直流的技术规范,探索直流母线充电微网的技术示范模式,更新充电设施兼容性要求与数据共享模式,推动研制高性能、高兼容性的换电设备,完善换电车辆、动力电池、换电接口等标准,提升换电可靠性。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车企应进行战略层面的合作,利用“5G+工业互联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融合创新平台,开展跨行业联合创新与技术研发,加速推进充电基础数字化体系建设。
除了完善充电技术研发,一系列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备受关注。
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表示,应加强充电网和电网的互动协同,实现区域甚至全国“一张网”,帮助车主实现低谷充电、开车满电,消除里程焦虑和充电速度焦虑。
邵丹薇认为,应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市场的运营机制,通过V2G等试点示范,运用实时价格信号引导新能源汽车参与车网互动。充分发挥电网平台枢纽作用,挖掘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负荷调节的巨大潜力,努力提高汽车的充电负荷与新能源电力供应的精准匹配度,更好助力能源绿色转型。
此外,目前充电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和服务平台独立运行且尚存数据壁垒,亟待制定行业标准,实现互联互通。
上述《报告》也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未进行预充值,普遍希望统一收费标准;充电桩APP/小程序使用体验还不足。
张祖涛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行业内主流企业参与,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开发统一的充电APP,充电客户只需要下载和安装一次APP,即可在不同的充电设施上进行充电,大大提升客户的充电体验。
“应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全国统一的充电监控平台,挖掘大数据价值,集纳所接入的各类充电设施和新能源企业的平台运营数据,发挥数据赋能作用,为充电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提供支撑。”邵丹薇表示,应引导企业携手合作,实现各类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用户充电体验水平。
明确具体政策措施
健全充电设施监管体系
近年来,为促进我国能源、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但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仍制约着发展。业内专家表示,对于高速公路、远郊景区、乡镇等保障型充电设施补贴机制尚不完善,支持和倾斜力度不够,不分场景完全按电量“一刀切”的补贴政策也缺乏科学性。
同时,随着充电市场日益火热,部分充电运营企业出于上市等需要,以补贴、让利等“烧钱”模式恶性竞争,重视抢桩、抢用户资源,忽视设施运维和充电服务,政府对充电市场的监管约束作用发挥不够。
此外,谈及重卡、物流等专用车补贴,邵丹薇表示:“要进一步加大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力度,落地实施换电车辆购置补贴、城市通行路权开放、场站建设运营优惠等支持政策,提升换电模式的经济性。”
“围绕技术实力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的充电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在金融、政策扶持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张祖涛认为。
此外,监督管理体系也亟待加快建设完善。
张祖涛表示,要明确政策支持方向,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建立完善充电设施运行考评体系,保障充电设施实建实用,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建而不用”“建而不实用”。
江浩然对此有同样的看法,应推行充电网“统建统管”的运营模式,强化“运营商管安全”的安全理念,加大对充电专业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压实充电安全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用车、安全充电。
责任编辑: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