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3年是新冠“乙类乙管”后的第一年,旅游过年热度空前。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正当旅游消费回暖之时,一些宰客负面新闻却令人寒心,给地方文旅市场泼了冷水。
近日,先是游客投诉广西北海用餐4个菜1500元,后有西安某面馆6根面卖20元登上热搜,旅游宰客戳中多数人心中痛点。联想数年前的青岛大虾、黑龙江雪乡类似事件,宰客对消费者、对景点口碑、对城市形象危害显而易见。商家短视谋利做一锤子买卖看似转到了钱,却不想当地旅游业遭到重创,地方政府苦心经营的文化形象一夜之间折损蒙尘,再度重塑消费者的信任则需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
疫情三年,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所受冲击极大,以此为生的商家急需回血恢复,但不应急功近利,不能为了赚旺季热钱而不考虑长远未来。服务业始终以人为中心,消费者远赴外地旅游,期盼感受别样民俗文化、享受地方特色美食、获得友善热情的服务体验,而非过度涨价、价格欺诈。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而口碑建立在景点商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间,建立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和权利的有效保障。两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受理投诉进行调查,回应社会关注,做出停业整顿、限期整改等行政处罚,以看得见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令人信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件对当地文旅市场口碑的破坏,挽回了外地游客的信任,避免“毁了一座城”最坏结果的出现。
宰客事件的给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从中也足以得到启示。一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价格指导和价格公示,让消费者吃得明白,玩得安心。二要打好有准备之杖,加强分析预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效率,早发现早处理,使投诉和纠纷在游客返程前解决。三要练好内功,强化对旅游服务业从业者的教育培训,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消费者才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回头客源源不断。
(在盛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