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2日,《山西日报》在头版刊发《我省今年将完成营造林400万亩》文章,介绍了我省今年国土绿化行动目标任务;在11版刊发《碧水蓝天织锦绣 绿色发展谱新篇》文章,介绍了我省去年生态环保成绩。两篇文章,角度不同,但都是对山西生态建设成果的展示,对未来美好明天的谋划,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继续擦亮生态“名片”,建设美丽山西。
要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用“绿色之笔”描绘美丽山西。国土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途径。去年我省以林长制为抓手,全年营造林550.99万亩,人工造林350.1万亩,位居全国第一。林草惠民项目带动30多万脱贫人口增收6.13亿元。保护修复草原28万亩,种草改良30万亩,繁育草种0.53万亩,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步入质效并重的新阶段。新征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用“绿色之笔”描绘美丽山西。要以扩绿和经营双“提质”、省直林区和自然保护地双“升级”为主攻方向,扩绿、补绿、护绿三管齐下,完成营造林400万亩。要加快推进太行山(中条山)国家公园建设,推进“批、管、建、用”四位一体,实现自然保护地提档升级,不断延伸山西国土绿化“绿色版图”。
要继续加强生态修复,用“修复之笔”描绘美丽山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实践证明,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加强生态修复,用“修复之笔”描绘美丽山西。要以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重要生态区带为骨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筑牢晋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安全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三大生态屏障,增强山西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巩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聚焦生态、农业、城镇、能矿四个空间的生态修复,统筹晋阳湖、盐湖、伍姓湖、漳泽湖、云竹湖五大湖的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七个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要用“自然之笔”描绘美丽山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同步推进“两个转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了常态、一泓清水畅流黄河、绿色处处映入眼帘,表里山河生态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要用“自然之笔”描绘美丽山西。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能耗“双控”管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突出重点领域科学精准治污,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动组建省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实现全省低碳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同时,要以自然生态和资源禀赋,水、土等资源容量来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等,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夯实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擦亮生态“名片”,建设美丽山西。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绿色之笔”“修复之笔”“自然之笔”,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擦亮新时代山西生态“名片”,让三晋大地更加美丽,让良好生态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邢钰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