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机轰鸣、车辆穿梭,码头两侧,3艘巨型打桩船同步开工,工人们铆足干劲,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正在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现场铺展开来。“不夸张地说,这里一周一个样。”罗集项目副总指挥郑科眺望着远处对记者说。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之一,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发展新趋势,将原有的煤炭、矿石码头改造为更高能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郑科表示,罗集项目是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引入最新智慧码头技术,代表当下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改造水准。
【资料图】
迎难而上,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上港集团瞄准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关键点开展调查研究,罗集项目被列为重点调研专题之一。上港集团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梳理发现问题、攻克技术难关、落实改进举措。目前,该项目水上沉桩已完成70%,预计今年底投入生产运营,一期工程泊位总长1432.1米,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60万标准箱,将有效提升上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
罗集项目将提升上海港运输能级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但快速发展的背后,现有集装箱码头资源短板已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罗集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底全面启动,将原有码头岸线资源激活再利用。
相较于在开阔水面上造一个新码头,旧码头改造更为复杂。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团队首先为这块“硬骨头”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保留旧码头原始布局,一改集装箱码头常用的环形路线,而创新采用反F形布局。“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砖块、钢材甚至混凝土都重复利用,拆除过程中没有向外运出一方废料。”郑科自豪地说。
“罗泾港区的目标是打造新一代智能化自动化码头,相比2014年开建的洋山四期,它将采用上港集团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和成果。”郑科曾在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现场工作,后者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是中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洋山四期的升级版,郑科以AGV自动引导车举例说明:“洋山四期AGV小车依靠埋在地下的一颗颗磁钉实现导航功能,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而罗泾港区将采用新一代AIV小车,用软件和算法进行识别和导航,灵活度更高,能确保按最佳路线行驶。”
作为上港集团党委重点调研专题,罗集项目形成了在调研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郑科介绍,随着项目推进,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问题,为此,上港集团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参建单位共同调研,相互协调、制定方案,最终推动问题解决。调研范围不仅局限在当下施工现场,团队还未雨绸缪,对下阶段二期项目所涉及的港区交通、消防等问题进行考察。他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相邻的发电厂管道会对项目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一拆了事,而要保留功能。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正着手制定方案,提前处理。
洋山港集疏运中心即将试运行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港集团立足上海港体量大、基层单位多、分布点多面广的客观实际,研究制定《上港集团党委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功能提升、绿色韧性供应链构建等重点难点,集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牵头负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如同罗集项目一般,不少重大项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进举措,成为推动上海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即将于6月底投入试运行的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中心也是其中之一。记者留意到,紧邻东海大桥的同盛物流口岸区内,双层立体高架已成型,一层用于外集卡通行和装卸作业,二层则是自动驾驶集卡通行和装卸专用通道,高架直连东海大桥,通过智能集卡实现与洋山港区生产作业无缝衔接。
“据预测,未来洋山港区通过能力将超4000万标准箱,集疏运中心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洋山港区堆场空间不足、东海大桥潮汐式拥堵压力,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生态系统。”上港集团同盛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周旭旻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个立体化交通智慧堆场,集疏运中心创新采用全自动轨道吊、智能集卡换电站、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集装箱送到这里被视为进入洋山港,集卡司机可以节省往返岛上的100多公里路程,由智能集卡在东海大桥低谷时段运输,不仅增加洋山港堆场能力,还能提高东海大桥通行效率”。
眼下,集疏运中心正在进行紧张的轨道吊调试,团队结合主题教育扎在一线,分析问题、剖析原因,通过每周述学交流情况,形成解决问题的推进举措。比如,针对特制轨道吊主梁超长的情况,团队逐一打通从生产基地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众多运输节点;轨道吊设备安装与基建施工交错实施、齐头并进,大大缩短工时。自主系统开发是支撑智慧堆场运转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团队一一攻克通信设施、报到系统、智能集卡、无人换电等环节的堵点,并与洋山港区生产作业系统相协调,与AI理货、远程桥吊操作等智慧化手段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