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展览馆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曾巩知齐州期间,欧阳修的仕宦生涯和生命历程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致仕和去世。对曾巩来说,欧阳修是伯乐、是恩师,在政治、思想以及文学上均对他影响极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欧阳修是曾巩精神上的人生导师。这一时期,两人多有书信往来,不仅交流对既往政治事件的意见,曾巩也会谈及齐州的治理经验。
(资料图)
文风深受欧阳修的指点和影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庆历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代文坛宗主。同为江西人,曾巩对年长他十二岁的欧阳修十分仰慕,早期给欧阳修的书信《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就表达了对其崇敬之情:
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纯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辞蹖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既有志于学,于时事,万亦识其一焉。则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节选)可以看出,曾巩对欧阳修是发自内心的仰慕和钦佩。庆历元年(1041),曾巩第一次赴京应试,带着十万字的文章拜见欧阳修,欧阳修惊叹于这名年轻人的才华,也精准地感受到了曾巩文章当时“渺漫”的缺点。简言之,青年曾巩的文章存在追求气势而底蕴不够丰厚的问题,欧阳修悉心加以指导,劝勉曾巩“思”之不足,“道”则不胜,让曾巩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学养以增强文章底蕴。另外,欧阳修还指点曾巩,文章应该更舒展些,充分论述才会更有说服力。
庆历二年(1042),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由于当时的录取标准是推崇“四六文”,即骈体文,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于曾巩南归临行时写了一篇《送曾巩秀才序》。这篇序不仅表达了他对曾巩的关爱和鼓励,也阐述了他对当时盛行的徒具形式而不切实际的文风的强烈不满。这也为欧阳修此后的科举改革和古文振兴开了先河。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送曾巩秀才序》(节选)
曾巩这次科考落第,欧阳修十分惋惜,曾巩本人却表现得比较平静。他非但没有消极沉闷、一蹶不振,反而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曾巩回到江西之后,又写了《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表达了对欧阳修关爱自己的感谢:
某之获幸于左右,非有一日之素,宾客之谈,率然自进于门下,而执事不以众人待之。坐而与之言,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于当今之世者,使巩薰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于中庸之门户,受赐甚大,且感且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节选)
反思了此次科考不中的原因以及决定继续增强修养的信念:
重念巩无似,见弃于有司,环视其中所有,颇识涯分,故报罢之初,释然不自动,岂好大哉?诚其材资召取之如此故也。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节选)
曾巩认为,此次科考不中确实是自己的文章水平还欠点火候,故而心态比较释然。他并非故作姿态说大话,而是对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这封书信中,曾巩还写了一路上灾民流离的场景,认为自己出生在一个祖上为官、丰衣足食还可以读书的家庭是非常幸运的。即便科考落第,对欧阳修以及其他人对自己的赏识,曾巩都发自内心地感恩。
后来,正是在欧阳修大力推行文风改革并主持科举考试的嘉祐二年(1057),曾巩与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同榜高中。不仅如此,曾巩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也同科考中了进士。
曾巩进士及第后,被派到太平州任司法参军,这段任职不是非常愉快。嘉祐六年(1061),欧阳修上《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举荐曾巩,曾巩由此得以进入馆阁任职,这是他后来在政坛上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的古文创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可以说,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欧阳修均是曾巩的引路人。
在齐州,致信慰问赋闲的老师
在曾巩来齐州之前担任越州通判时,欧阳修就因批评变法中的“青苗法”而遭到弹劾移知蔡州。熙宁四年(1071)六月,曾巩调至齐州的同时,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此时的欧阳修已经六十四岁,无论从年龄还是面对的政治环境来看,都已经到了离开朝廷和官场的时机。当年七月,欧阳修便回颍州赋闲度日。此时,初到齐州的曾巩写了《寄致仕欧阳少师》一诗,对结束政治生涯开始养老生活的欧阳修表示慰问。
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此道推先觉,诸儒出后尘。忘机心皎皎,乐善意循循。大略才超古,昌言勇绝人。抗怀轻绂冕,沥恳谢陶钧。耕稼归莘野,畋渔返渭滨。五年清兴属,一日壮图伸。北阙恩知旧,东宫命数新。鸾凰开羽翼,骥騄放精神。旷达林中趣,高闲物外身。挥金延故老,置驿候嘉宾。主当西湖月,勾留颍水春。露寒消鹤怨,沙静见鸥驯。酒熟誇浮蚁,书成感获麟。激昂疏受晚,冲淡赤松亲。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少休均逸豫,独往异沉沦。
策画咨询急,仪刑瞩想频。应须协龟筮,更起为生民。诗中,曾巩高度评价了欧阳修的政治和文学贡献,末句“应须协龟筮,更起为生民”还表达了欧阳修能够再度出仕为国家分忧的念想,不过年龄和环境均已不允许。这一点其实曾巩也很明白。
在这之后不久,曾巩还在齐州写过两封书信给欧阳修。这两封信在此前的《元丰类稿》中均不存,而是出现在近些年发现的《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巩佚文中。其中一封是《与欧阳少师别纸启(一)》,欧阳修给他回了信。这封信的内容涉及到北宋政治史上著名的“濮议”事件,英宗为仁宗继子,其生父赵允让嘉祐四年病逝,追封为濮王,谥号安懿。治平二年(1065)四月英宗下诏,令议崇奉濮安懿王典礼。朝中大臣就英宗是否对其“称父”意见相左,欧阳修、韩琦等主张称父,司马光,王珪、吕诲等人则反对。虽然后来曹太后下诏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主张,不过他的处境也是如履薄冰。
当时曾巩正在编校使馆书籍,这封书信表明,曾巩支持欧阳修的意见,不过在信中说明了当时“不敢置之左右”。即便此时欧阳修已经致仕,自己也在齐州外任,仍然谨慎叮嘱老师“愿且藏去,勿远广之”,折射出朝廷复杂的政治斗争局面。
与欧阳修交流齐州任职心得
1071年年底,经过曾巩半年的治理,齐州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曾巩又写了封信给欧阳修,即《与欧阳少师别纸启(二)》。这篇文章与齐州关系较大,全文辑录如下:
某之疲驽,乃见处于烦剧也。以此初少休暇,为之粗修纪纲,检制奸猾。近日已来,颇似简静,日断狱讼,不过一二事而已。殊觉优游,实为鄙拙之幸。思造墙屏以闻余教,拘于官守,厥路末由。向慕之情,岂胜恳悃。比欲自请颍上,少遂安闲,庶获承接左右。而顾省疏拙,不敢有求,辄复自止。其为驰仰,益用惓惓也。拙诗寄献,幸赐采览。尘渎左右,皇恐皇恐。
书信中表明,曾巩任职齐州之后开始潜心忙于公务,经过半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各类案件大幅度减少,“日断狱讼,不过一二事而已。”此时曾巩想到老师在颍州赋闲,不免心生想赶赴老师身边陪伴左右、得一安闲的想法。不过碍于自身还担任要职无法走开,只好作罢。
欧阳修给曾巩写了回信,即《答曾舍人书》。从信中来看,曾巩似乎生过一场病,欧阳修在信中劝勉他:“某自归里舍,以杜门罕接人事,少便奉书。中间尝见运盐王郎中,得问动静,兼承传诲。近又闻曾少违和,急足至,辱书,喜遂已康裕,甚慰甚慰。……此时尤宜安静为得理也。”可见,在欧阳修的晚年,曾巩在与其书信中仍然交流多年之前的敏感政治事件的过往,与恩师分享自己在齐州任上的所作所为和心绪思想。两人交往之深厚,也可见一斑。
熙宁五年(1072)八月,欧阳修去世,这是曾巩在齐州任职的第二年。曾巩写下了《祭欧阳少师文》,长歌当哭:
……文章逸发,醇深炳蔚。体备韩马,思兼庄屈。垂光简编,焯若星日。绝去刀尺,浑然天质。辞穷卷尽,含意未卒。读者心醒,开蒙愈疾。
……公在庙堂,尊明道术。清静简易,仁民爱物。敛不烦苛,令无迫猝。栖置木索,里安户逸。椟敛兵革,天清地谧。日进昌言,从容密勿。
……闻讣失声,眦泪横溢。戇冥不敏,早蒙振袚。言由公诲,行由公率。戴德不酬,怀情独郁。西望轜车,莫持纼绋。维公荦荦,德义撰述。为后世法,终天不没。托辞叙心,曷究仿佛。
大概没有料到一直与他书信交流的欧阳修忽然离世,得知讣闻时曾巩十分哀恸。欧阳修对曾巩惜其才华,偏爱有加,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说,没有欧阳修便没有后来之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