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职业倦怠报告》,近九成的受访者正在经历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的心理距离加深,或对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
(资料图片)
有人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工具人”罢了;有人正被“工作强度大”所困扰,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用;还有人囿于“人际关系复杂”,在职场中步履维艰……在《2022新生代员工职场现状调研报告》里,道明了新生代的倦怠情绪来源。
一边焦虑,一边倦怠,是大多数打工人的常态。(图 /《我的解放日志》)
与此同时,2023年新一轮降薪裁员潮也随着这场春风袭来,让无数打工人更感水深火热。一边为现实焦虑,一边又无法停止倦怠,是大多数打工人的常态。
面对不同阶段的职场倦怠,是即刻逃离?还是再熬一会儿?或是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对此,新周刊找到三位年轻人,聊聊他们的职场倦怠自救指南。
当一颗“螺丝钉”开始醒悟
“我好像没电了。”
“没电你就给手机充电呗。”
“不是手机,我说我没电了。”
......
无尽的修改意见让阿龙对工作感到倦怠。
无论休假躺平啥也不干,还是外出旅游散心,阿龙感觉自己似乎永远都没法再充满电量了。大平台、高工资的大厂光环也无法消解工作带来的倦怠感。
早些时候,一个广为流传的互联网工作梗,悉数尽显当下不少年轻人的职场困境,阿龙也不例外被戳中了,他用小号点了个赞,配上一连串“哈”作为转载文字以自嘲。
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其中苦涩了——工作日常被大小会议填满,每天和各个部门对线,项目方案经过几十人的修改意见,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它已经跟我最初的创意没什么关系了。”说到此处,阿龙只好继续苦笑。
在阿龙自己也不记得到底是第几版的修改中,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改来改去的工具人。很久之后他回想起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在驾驶一艘身处迷雾的船只,七嘴八舌的声音指挥他往哪儿开,最后这艘船可能只是在原地打圈圈。
阿龙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改来改去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