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秀,生于1849年,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
回乡
1877——1878年,北方数省出现了大旱,山西最为严重,当时“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未见。”
(资料图片)
山西发生如此严重的灾荒,居住京城的山西人,纷纷捐献银两,赈济家乡父老乡亲。杨深秀毅然放弃了科举考试,请假回乡,团结官绅,组织赈灾。他以举人的身份、满腹的学问、高尚的人品和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受到官绅和乡民的尊重,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袖人物。
闻喜县此次赈灾,历时两年,据光绪版的《闻喜县志》载:灾民达至41500余人。官绅前后捐银,共21900两,散放银米23次。在官绅两方的努力下,赈灾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共救存15810户,138730人。
减少驿费负担
灾后,杨深秀、潘梦凤、李润之等在籍绅士,又共议减少乡民的驿费负担,闻喜县令全力支持他们的这一建议。根据全省善后总局刊发的章程,裁去一切浮差,计每粮银一两,只出钱200文即可。
重修县志
1879年山西巡抚下令重修《山西通志》,责令各县先修县志,闻喜县令委托杨深秀主笔。半年之后,新县志终于修成。杨深秀此次续修《闻喜县志》,新创了《志》、《志补》、《志续》三种体例,共12卷。又对地形图作一大改革,“废黜八景,分列四图,限以棋局文,参以罗经向”,每格纵横为10里,较为准确。
振兴文风
1882年张之洞来山西主政,大刀阔斧地兴利除弊。杨深秀借此契机向县令建议,为振兴旱灾后闻喜县孱弱的文风,应永远免除一项许多年来压在新进生员身上的“公堂礼”摊派。所谓“公堂礼”,就是新进生员每逢岁、科两试的考棚费和送礼费,这一建议得到县令的全力支持。后经批准,同意免去“公堂礼”。身上的公堂礼重负得以永远免除,士子们无不拍手称快。大旱之后,孱弱的文风得以迅速恢复、振兴。
传播维新思想
19世纪80年代的山西已开始改变闭塞的风气。张之洞在创立令德堂书院的同时,还下令购入南省出版的各种书籍。英人李提摩太以传教、赈灾为名,进入山西,张之洞聘他为顾问,设洋务局,展开建设。虽由于各种原因收效甚微,但总算开了风气,所有这些都为书院教学联系实际创造了一定条件。杨深秀于讲经中,以春秋公羊学启迪学生,“勿迷溺于时文”。时文即八股文。勿迷溺于此者,即要从八股文中走出来,学习改制立法,这些都使学生受到一定影响。
参加戊戌变法
1889年春,杨深秀参加了会试,被取中贡士,接着参加殿试,被置于三甲。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杨深秀深为“甲午之耻”而愤恨而深思,“无由申”之。
1897年山东发生了德国强占胶东半岛的严重事件,杨深秀被实授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他第一疏就极言改革,疏云: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强。
1898年春,他和康有为加强了联系,参加领导了保国会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前夕,他首先上折,请定国是,明赏罚,指出:夫古今为政,未有东西未定,游移两可者。臣愚谓皇上,仍主守旧则已。若审观时变,必当变法。非明降谕旨,著定国是,宣布维新之意,痛斥守旧之弊,无以定趋向,而革旧俗也。光绪帝根据此折,终于定下决心,向全国臣民下诏宣布变法。此后,杨深秀每在变法的关键时刻,或单独上折,或联合他人上折,提出指导性的政策建议、方法或步骤等。这些建议多为皇帝采纳,转成上谕颁行。在百余天中,杨深秀共上奏折计有17件之多。
杀身成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和梁梁启超逃亡,变法遭到失败。杨深秀不顾个人安危,打算去说服董福祥军救光绪帝。可惜抓捕他的人已到,他从容就捕。在狱中,他高风亮节,激昂慷慨,于壁上留诗三首,以大义激励来者。
杨深秀9月24日被捕,三天以后,即被押到宣武门外菜市口杀害,时年49岁。他与一同被杀的另外五人被合称为“戊戌六君子”。杨深秀自担任御史以来,始终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在历史关头,为民族大义而献身。他深信:历史的前进步伐决不会为清廷反动势力所阻挡。他坚信:后继者一定会接踵而来。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又一次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