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问题上报:发现一个塑料瓶。解决方案:清理该塑料瓶。”近期,中部某县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向记者介绍了一条巡河记录。他在巡河过程中发现塑料瓶,使用“捡起”的方式解决,并打开一款巡河APP拍照上传,以完成上级“每月问题上报”的考核要求。(见2023年第8期《半月谈》)
近些年,不少地方和部门开发了各种政务APP,通过APP对相关工作进行上报和处置。开发政务APP的本意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从实践看,有的地方的政务APP功能流于形式,不仅消耗了不必要的行政资源,而且给一些基层工作增添了负担。
上述报道显示,有村干部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满屏的政务APP,“河长、林长、田长、路长APP各一个,禁毒、科普学习打卡忙不赢,还有应急、人社、环保、自建房排查都要求安装……”如此之多的APP和相关打卡、填报要求,不仅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手机内存堪忧,更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有的地方甚至专门安排了“登录员”——指定一名干部管理政务APP,定时定点把需要登录的APP“刷一遍”。
政务APP过多过滥、硬性考核,使得不少基层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一些地方对名目繁多的政务APP提出注册、登录、打卡、问题反馈等硬性要求,并与干部工作考核挂钩。还有的地方对政务APP中填报信息数、反馈问题数搞排名,动辄通报批评,导致基层干部为了“拼业绩”“凑业绩”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发现并清理一个塑料瓶”,类似上报对有些基层工作人员来说,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前些年,一些地方“填表到崩溃、开会到流泪”的形式主义,备受干部诟病。经过中央自上而下的减负和整治,文山会海、填表太多的形式主义现象大大减少。如今,政务APP悄然冒头,令基层干部叫苦连连,颇有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表现的趋势——不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是为了堆砌工作成绩;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于诸如登录率、使用量、问题上报数的达标甚至评比上,势必会耽误其他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的推进。这对地方的行政效能、对百姓的切身利益来说,都不是好事。
面对政务APP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升级变异。一方面,应该致力于加快相关政务APP的优化整合,对于缺乏实用价值的予以去除,确有保留必要的也应整合功能、减少数量,实现政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要改变政务APP的考核理念和方式,由“重量”转为“重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应积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考评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进而基层干部在更多实事上尽职履责,贡献作为。
来源:工人日报
流程编辑:TF060